2025年10月3日凌晨,乌克兰多个城市响起了剧烈的爆炸声,夜空被火光照亮。俄罗斯军队从库尔斯克、布良斯克等六个地点出发,发起了大规模的空袭。18枚导弹和78架攻击型无人机组成的“空中狼群”,精确打击了15个关键设施。波尔塔瓦州作为乌克兰的石油和天然气核心产区,首当其冲。当地的能源基础设施遭受严重破坏,这已是该州今年第11次遭遇重点打击,导致乌克兰的天然气产量暴跌超过40%,冬季储备缺口达到30亿立方米。
不仅是波尔塔瓦,哈尔科夫州的天然气输送站和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的变电站也遭到了攻击。乌克兰能源部迅速发布通告,表示多个地区已经进入紧急供电模式,抢修人员正在冒着再次遭袭的风险进行修复。更让人担忧的是,俄军这次在攻击中使用了新战术:导弹瞄准加固的枢纽设施,无人机则采取“蜂群战术”,消耗乌克兰的防空火力。这让乌军的“爱国者-3”防空系统陷入了两难:是拦截高端的导弹,还是防御低空无人机?
这次袭击并非孤立事件。自9月下旬以来,俄罗斯已发动了7轮类似规模的攻击,频率大幅上升,从每月2次飙升至每10天进行7次打击,打乱了乌克兰军队的修复节奏。乌克兰空军在3日的战报中承认,尽管成功拦截了17枚导弹中的15枚和78架无人机中的62架,但防空弹的消耗速度远远超过了北约的补给速度。以“爱国者”导弹为例,每次发射的成本就高达300万美元,而俄罗斯的“天竺葵-2”无人机单架价格不足5万美元,这种“耗材换高端装备”的打法正在迅速撕裂乌克兰的防空网。
展开剩余60%更令人担忧的是,俄军的攻击策略发生了转变。此前,俄罗斯的打击更多集中在一些低价值的目标上,现在则升级为系统性摧毁战略枢纽。波尔塔瓦的天然气设施、克列缅丘格的铁路编组站频繁遭遇攻击,这些打击直接切断了北约援助物资向东部前线的运输通道。有军事专家分析,这种“瘫痪后勤、打击民生”的双重策略,正是俄罗斯新任司令尼基福罗夫推行的“饱和战争”模式,试图以每周消耗200枚防空导弹的速度,在冬季前制造“防御真空”。
与此同时,乌克兰的民生状况也变得愈加紧张。由于哈尔科夫的油料库和稀有金属材料库遭到摧毁,一些部队每周的炮弹配额已压缩至30发,仅为上个月的1/5。后方的普通民众也面临生存困境:基辅州的居民科瓦奇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使用蜡烛照明的照片,抱怨“连续三天停电12小时,储粮只够撑一周”。
10月4日,俄罗斯国防部确认,乌军当天用无人机反击了俄罗斯的奥伦堡州炼油厂,但没有造成实际损失。这种“袭扰式反击”与俄罗斯的战略打击形成鲜明对比,也反映出双方之间越来越大的实力差距。随着供暖季的临近,能源设施的持续损毁可能会引发更大规模的民生危机。联合国难民署已经开始启动应急物资调配计划,准备应对可能的难民潮。
目前,乌克兰面临的最大困境是“补给跟不上消耗”。尽管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承诺会加速弹药的输送,但德国的军工企业表示,产能提升至少需要6个月。而更为严峻的情况是,俄罗斯的打击范围已扩展到利沃夫州,这里是北约援助物资的“第一中转站”,最近该地区已遭到3轮导弹袭击,导致物资卸货效率下降了60%。
总的来说,当前的局势十分复杂,乌克兰不仅面临着防空弹药短缺的压力,还要应对能源设施的持续损毁和民生危机的加剧。北约虽然在提供支持,但面对俄罗斯的频繁打击,援助的速度和效率正面临严峻考验。
发布于:天津市富明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